孟晚舟:“出国读书的意义不在于你学到了什么。”
其实,留学的意义不在于你学到了什么,也不在于你明白了什么,而是在于你经历了什么,人生最宝贵难道不就是经历吗?
以往出国留学叫“精英留学”,后来发展为“富裕留学”,现在中产阶级家庭也能担负得起了,出国留学已经不算什么稀奇事了。现在细细算一笔账会发现留学的收益有可能远远还不上投资,尤其是艺术留学。这已经成为了一种选择,而不是高就,甚至现在经济下行的趋势之下没有人敢冒险,人人自危,家里尽可能留下点现金储蓄才好,留学似乎是不明智的选择。
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选择留学这条路,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:
出国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历,而是了解到中国应试教育和国际教育的不同,接触到国外的思维方式、教育方式。
应试教育只看重最后的考试分数,但分数这个东西也不能衡量我们的思维逻辑、心胸和品德意志。
国外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,会有更客观更理智的做事方式,因为在这种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就是有自主判断的能力,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,这是大部分国内孩子欠缺的。
如果一定要把留学说成镀金,那么留学所镀的金不只是学历,是经历、眼界和胸怀。在国外读个几年书,看世界,看中国,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和思维,自然都会有不少的变化。出国留学不一定是必须的,但一定是有益的。
没出去的人说留学的钱赚不回来不如买房,能给孩子出钱去留学的家长未必在乎这个钱能不能赚回来。
出国念书不仅只是上课念书。
国外的教育,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人而言,能大大开拓视野,学会随时做一个头脑风暴,作出有建设性的质疑。
现在国内大学也开始鼓励质疑了,但很多学生都是为质疑而质疑,提出的问题自己都并不怀疑,这不过是另一种服从,“服从要你质疑的要求”。
之前有一篇文章里提到过一个综艺《令人心动的offer》,里面的李金姬非常受大家欢迎,实力强搭配好性格,她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。
从小接受国外教育,跟其他国内接受应试教育的同学形成鲜明的对比。专业知识过硬不说,她也做到了拒绝价值观和道德绑架,拒绝不尊重事实和科学研究。
就从拒绝加班这一块,站在一个长期加班内卷的人群角度来看,真的很羡慕金子同学的这种职场模式。
感到震撼的几个点:
1⃣️因为前一天爽约了朋友,所以今天绝对不加班,哪怕有镜头跟着,也早早下班
2⃣️跟付工说“别太晚回”
3⃣️调侃大老板“但可能对徐总来讲,这不是一个好的想法”
这种很放松自如的心态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,最重要的是她不会给人一种很拽、很吊儿郎当的感觉,可能是因为她的专业实力过硬,也可能是因为她对于工作和建筑的认真和热情有目共睹,她的放松不会给人一种越界的冒犯感,而这正是很多朋友在职场中不敢放下包袱的重要原因。
还有一点是她说以后就不做大建筑了,“喜欢考虑小的东西”,感觉在传统观念里,你遇到一个困难不想着征服而是想着放弃是很丢脸、很懦弱的,但是她对于自己擅长的东西和爱好所在有非常明确的认知,敢于接受挑战(换公司),但也拿得起放得下,真的是太酷了!
留学并非是“ 能比他人过得好 ”的保票。如果出了国,见识到了更多可能性之后,还要拘泥于 “混得好”的各种标签表象的话,那留学才真是有些浪费了。
这从来就没有个统一的定义,每一个人的留学亦是生活,都是独一无二的,究竟什么样全凭自己决定,看你自己如何把握。留学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,想留下的留下,想回家的回家,想前行的前行。
不管选择什么,都要付出努力,努力之后也不能保证一定比别人好。不管到哪里,你是什么样,你的社会就是什么样。你什么样,你留的学就是什么样。
只是多了见识,多了选项,也许这就是留学存在的意义。